2022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出炉
1月31日,交通运输部发布2022年全年港口货物、集装箱吞吐量数据。2022年,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.96亿TEU,同比增长4.7%,其中沿海港口合计完成2.61亿TEU,同比增长4.6%;完成货物吞吐量156.85亿吨,同比增长0.9%,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6.07亿吨,同比下降1.9%。受新冠疫情、供应链危机、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,港口吞吐量增幅不大,集装箱比其他货类增速更快,但显然不似2021年般突飞猛进。
2022年,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名分别为:上海港(第1)、宁波舟山港(第2)、深圳港(第3)、青岛港(第4)、广州港(第5)、天津港(第6)、厦门港(第7)、苏州港(第8)、北部湾港(第9)、日照港(第10)。继2021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后,2022年,深圳港也踏入了3000万俱乐部。
排名上,与2021年相比,青岛港超越广州港,日照港跻身前十,营口港则滑落到第12名。11-20名中,变动较大的是佛山港,同比增速最低,从13位直落到第18位,东莞港的排名也下降一位。此外,嘉兴港以28.5%的惊人增速杀入20强,成为两份榜单中唯一的新面孔。总体来说,疫情反复极大影响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的变动,营口港、佛山港、东莞港因此增速与排名都有下跌。
上海港12月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11万标箱,全年完成4730万标箱,同比增长0.6%。上海港能够达成全年正增长目标,除了疫情期间通过加强水水中转、海铁联运等措施保障供应链通畅之外,三、四季度国际航线大量空箱回流也是重要因素(9月3日,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正式启用,助力上海港达成箱量目标)。空箱回流反映了外贸冷热,在国际集装箱运输增长放缓的前景下,上港集团与多个港口集团深化战略合作,新设或成功运营上港(淮安)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、连云港互连集装箱有限公司、江西集装箱码头运营管理公司、武汉集装箱联合服务中心等企业,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正式开港,更深入长江流域,向内寻求箱量。为了继续保持全球第一集装箱大港的地位,小洋山北侧、罗泾码头改造等工程正在迅速推进。
除了上海港,外贸趋冷,但空箱蜂拥回流,明显的反映在了各外贸大港的箱量增减与结构变化中,以12月为例,上海港(411万标箱)、深圳港(320万标箱)、广州港(217万标箱)、宁波舟山港(209万标箱)、青岛港(207万标箱)分列前5,更多的外贸航线保证了这些港口在四季度填满了空箱堆场,实现了较高吞吐量,而第6名——倚重内贸的天津港(内贸吞吐量约占总吞吐量54%)12月份吞吐量为106万标箱,比天津港内贸比重更大的广州港(约57%)也被青岛港超越。
排名第8、9、11的苏州港、北部湾港、连云港港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,他们(苏州港域内为太仓港)都提出了到2025年要达到千万标箱,太仓港继2021年突破700万标箱后,2022年又突破800万标箱;北部湾港凭借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优势,2022年同比增长16.8%,在前十名港口中增速最高;连云港港2022年完成557万标箱,目前看来难度较大,与上港集团的合作能否助力连云港港顺利达标?